自从祁玉先生跟农天一讲解了“和氏璧”
的故事后,他就想一探究竟。
卞和三献璞、国宝“和氏璧”
的历史故事,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楚国,也就是立国之地的荆山。
这个故事千百年来广为流传,家喻户晓。
据《韩非子?和氏》记载:春秋时代,楚国有一个名叫卞和的玉工,采到了一块源于楚(荆)山的“璞玉”
,其表如石头,外有皮壳,他断定这是一块难得的宝玉,好心将它献给楚厉王(即楚国君主蚡冒)。
由于当时的玉工不识宝,反被诬为“欺君”
而受刖刑,被砍掉左脚。
厉王死后,武王继位,卞和又将“璞”
献给武王。
由于相玉者也不识宝,又以欺君之罪被砍掉了右脚。
楚武王死后,文王继位,卞和抱着“璞玉”
痛哭了三天三夜。
文王知道后,便派人问他:“天下被刖足的人有不少,唯独你如此悲伤这是为何?”
卞和答道:“我悲伤的不是我被砍掉了双足,而是为楚王一再将宝玉视为一般石头,并加罪于献宝的忠贞之士。”
文王听后,便命玉工将“璞”
琢去皮壳,结果真的露出温润无暇的宝玉。
于是将卞和发现的宝玉命名为“和氏璧”
(《说文解字》:“璧,瑞玉”
,意即好玉为璧)。
并要封卞和为陵阳候,但遭到他拒绝。
此后“和氏璧”
在历代楚王中相传了370多年。
可以演绎一下当年的情形。
因荆山上石料丰富,卞和经常上山采石料。
有一天,他突然发现一只凤凰落在荆山顶上,凤凰脚下还闪闪发光。
等他爬上去又发现凤凰不见了,亮光也不见了。
第二天他再次发现凤凰停在荆山顶上。
卞和一口气爬上山顶,却又弄不清楚究竟是哪块石头是凤凰的停留地。
后来他就在可能是凤凰停留的石头上,插上树枝并系上红带子做标记,一天后他果然发现凤凰停留在插有标记的石头上,就这样他就带着这块石头回家。
时间长了,他发现这块石头冬生暖,夏生凉,果然是块宝石。
第一次,他将“落凤石”
献给楚厉王,但对方不识,以为卞和是想拿普通石头骗取赏金,一气之下砍掉卞和一只脚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